- 信息來源:市政府
- 發布日期:2022-10-08 09:42
- 瀏覽次數:
各市(區)人民政府,泰州醫藥高新區管委會,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泰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已經市政府第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組織實施。
?
泰州市人民政府
2022年9月26日
(此件公開發布)
?
泰州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2—2025年)
?
“十三五”時期,全市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國家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扎實推進“體育為民突破行動”,全市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3.13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40.1%,全民健身在促進健康泰州和體育強市建設方面邁出新步伐。同時,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不健全、產品供給不充分等問題仍然存在。為深入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和全民健身戰略,提高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根據《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國發〔2021〕11號)和《江蘇省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蘇政發〔2021〕80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計劃。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體育工作重要論述,立足泰州實際,聚焦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品質,努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高質量發展走在前列,充分發揮全民健身在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奮力譜寫“強富美高”新泰州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有力支撐。
(二)發展目標。到2025年,全面建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4.0平方米,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1塊。體育社會組織體系覆蓋城鄉,全市每千人擁有社會體育指導員達5人。全民健身活動廣泛開展,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口比例達43%。人民群眾體質普遍增強,城鄉居民達到《國民體質測定標準》合格以上人數比例達93.8%。科學健身指導方法更加普及高效,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運用普遍。全民健身服務產品供給更加豐富多元,城鄉居民人均體育消費達3500元/年,全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超250億元。全面推進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業融合發展,持續提高人民群眾身體素養和健康水平,不斷提升全民健身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度。
二、主要任務
(一)加大健身設施供給和保障力度
1.持續推進“體育為民突破行動”。按照均衡發展、打造特色的原則,在空缺點加快建設、在老舊點推陳出新、在主題點打造特色,實現每個村、社區有一處健身路徑,每個鎮(街)有一處多功能運動場的目標。實施社區健身設施夜間“點亮工程”。新建居住區按照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者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公共體育設施。到2025年,全市各類體育公園(廣場)總數超100個、健身步道超1500公里。
2.加強全民健身設施開放管護工作。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和國有企業帶頭開放可用于健身的空間,做到能開盡開。已建成且有條件的學校要進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體育設施安全隔離改造,新建學校規劃設計的體育設施要符合開放條件。鼓勵學校體育設施對社會開放實行免費或低收費政策,支持第三方對區域內學校體育設施開放進行統一運營。鼓勵私營企業向社會開放自有健身設施。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向青少年、老年人、殘疾人開放力度。加大對公共體育場館開放使用的督查評估與培訓指導,合理設置場館應急避難(險)功能轉換預案,發揮“平戰”兩用功能。定期開展全市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現狀調查,評估健身設施布局和開放使用情況。開展全市室外健身設施器材專項清理行動,健全管護制度,推廣信息化管護。
(二)積極開展賽事活動
1.舉辦品牌賽事和活動。持續辦好泰州馬拉松賽、鳳城河公開水域游泳賽,以及“絲路信使”、航模、鐵人三項、棋類等國家級以上系列賽事。持續辦好全民健身運動會,打造“暢游水天堂、走遍幸福城、樂透村社區、嗨翻網世界”、全民健身大聯動等特色活動,支持各地挖掘地域人文特色和自然資源稟賦打造精品賽事活動。
2.鼓勵全人群辦賽參賽。支持機關和企事業單位舉辦職工賽事活動,普及工間操、廣播操等健身活動。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辦好老年人體育節,豐富社區養老健身服務。定期舉辦殘疾人運動會,推廣適合殘疾人的健身與康復項目。推動農民、婦女等人群開展健身活動。加強少數民族體育工作。積極組隊參加省及以上全民健身運動會、智力運動會、社區運動會、運動項目業余聯賽等賽事活動。
(三)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
1.建設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網絡。通過線上“活力泰州”、線下“科學健身服務站”,有效整合群眾健身、體質測試、健康指導、便民服務等功能,廣泛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擴大健身指導覆蓋范圍。用好科學健身指導專家庫,辦好健身知識及運動項目科普專欄,提供更多科學健身方法。開展科學健身大講堂活動和健身服務進機關、進企業、進學校、進農村、進社區活動。
2.打造科學健身指導監測體系。常態化開展全市國民體質監測和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完善國民體質監測數據庫。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科學健身指導,運用信息化、互聯網技術等手段,推動發展健康管理、健身信息聚合、智能健身硬件、健身在線培訓等新業態。推動監測人口更加普及,監測手段更加科學,監測結果更加有針對性。
(四)激發體育社會組織活力
1.做大做強做實各級體育組織。推動體育社會組織向市(區)、鄉鎮(街道)覆蓋延伸,推動鄉鎮(街道)按照“1+X+Y”(“1”是指體育總會,“X”是指多個運動項目類體育社團,“Y”是指多個人群類體育社團)模式建立體育組織網絡。充分發揮體育總會的樞紐作用,重點發展群眾廣泛參與的運動項目社團和人群類社團,扶持發展各類體育俱樂部,嚴格執行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星級評定辦法,促進多元主體參與青少年體育培訓和活動組織。引導體育社會組織開展社區、鄉村體育活動和體育志愿服務,發揮體育組織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作用。有序推進政府向社會組織購買服務,明確購買服務項目清單。
2.深化體育社會組織改革。按照規范化、社會化、實體化、專業化標準,推動體育社團分類改革,引導體育社團依照法規政策和章程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結構。實施“體育社會組織品牌賽事示范工程”,支持體育組織舉辦俱樂部聯賽等群眾性賽事活動和培訓,激發體育組織活力。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納入社區服務體系,為每個社區至少配備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育一批融入社區的基層體育俱樂部和運動協會。在社區設立健身活動站點,引導體育社會組織下沉社區組織健身賽事活動。實施“社區體育家園示范工程”,各地至少創建1個以上省級“體育家園示范社區”。
(五)構建體育產業體系
1.推動體育用品制造業數字轉型、智能開放、融合創新、集聚發展。支持中國智力運動(泰州)產業基地發展,高標準建設運營市水上運動中心和市小輪車輪滑運動中心。推動體育用品制造業與健身服務業融合發展。開展服務體育企業專項行動,建立一批常態化政企溝通聯系點。
2.培育壯大健身服務業。壯大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服務、體育培訓等業態,提升健身服務業比重,推動全民健身全產業鏈發展。全面激發健身消費潛力,重點發展水上、戶外、航空、馬拉松、自行車、擊劍、汽摩、搏擊等引領性強的時尚運動項目,培育定制、體驗、智能、時尚、場景等體育消費新熱點。到2025年,爭創1—2個體育產業基地或體育服務綜合體。
(六)強化全民健身智慧賦能
推動線上線下聯動融合。創新傳統體育服務模式,推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在全民健身領域的應用,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水平。深度開發利用“活力泰州”智慧平臺,提供健身指導、設施管理、賽事服務、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等智慧服務。建立健全全民健身活動的線上管理和服務體系,大力推廣全民健身網絡賽事活動,提升群眾參與賽事的便利性。試點全民健身城市活力指數信息發布,到2025年,全市每年參與人數50人以上的體育賽事活動達2000項次,參與人數達10萬人次。
(七)拓寬體育文化傳播交流渠道
1.推動辦賽事促交流。充分發揮江蘇省第二十屆運動會、“中國·泰州鳳城河公開水域游泳邀請賽”、“中國·泰州鐵人三項賽”、泰州馬拉松賽、“黃龍士杯”世界圍棋擂臺賽等重大賽事的帶動作用,加強體育人才來往和交流,促進社會、經濟、文化對外溝通。
2.推動體育文化交流。挖掘傳承傳統體育文化,加強民族傳統體育項目整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和創新推廣。發掘典型案例,創新宣傳平臺,講好群眾身邊的全民健身故事,推動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氛圍。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參加“絲路信使”品牌系列活動。
(八)推動體育融合發展
1.深化體教融合。完善學校體育工作督查機制,開齊開足體育課,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習慣。大力發展青少年校內外體育俱樂部,廣泛開展校內外青少年科學健身普及活動,構建市、市(區)、學校三級青少年體育賽事體系。推進體育特色傳統校建設,實施青少年體育“5621”計劃。各地立足學校體育基礎,結合學校特色、區域傳統,選擇不少于5個項目作為本地區體育特色項目,形成區域特色體育文化。每年舉辦2—3項體教融合系列教師、教練員培訓班,每年舉辦不少于12項次市級青少年陽光體育聯賽。
2.促進體衛融合。推動建立運動促進健康新模式,大力推廣太極拳、八段錦等傳統體育運動,研發系列中醫康復養生操。大力弘揚中醫文化,鼓勵各級中醫醫院聯合體育、教育部門開展體衛融合培訓進社區、進學校活動,促進中醫、中華傳統體育與現代康復技術融合發展。推進市、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四級康復服務機構建設,力爭在2025年前建成1—2個運動促進健康中心。
3.推進體旅融合。推動旅游項目與體育項目融合,結合泰州實際,依托濕地生態、溫泉、綠色農業等生態資源,大力推進生態體育游、溫泉養生游、康體保健游等項目建設。推動溱湖國家濕地公園、華僑城和溱湖綠洲將濕地生態、會船風情、高爾夫體驗、溫泉養生、鄉村旅游等有機串聯,打造濕地康養體育旅游精品線路。重點發展水上、戶外、航空等運動項目,打造體旅融合“網紅打卡地”。大力發展“互聯網+體育旅游”,開發沉浸式、體驗式體育旅游產品。培育一批體旅融合企業、示范基地、創新項目。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堅持黨委對全民健身工作的全面領導,強化各級政府全民健身工作主體責任,將重點工作納入政府年度為民辦實事項目,結合當地實際制定實施本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市、市(區)人民政府(管委會)每年召開一次全民健身工作聯席會議,明確年度重點,加強督促落實。
(二)加大保障力度。統籌規劃全民健身設施用地,將公共體育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土地利用計劃,依法依規辦理用地手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強化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賽事活動、體育社團的管理服務。加大政府資金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調整完善政府購買公共體育服務指導性目錄。加強體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監管,通過財政轉移支付和體彩公益金統籌,推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
(三)加強人才培養。創新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模式,加強健身指導、組織管理、科技研發、宣傳推廣、志愿服務等方面人才隊伍建設。引導扶持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探索建立多層次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創新社會體育指導員管理制度,推行職業類社會體育指導員職業資格和技能等級認證制度,健全完善激勵評價機制,著力提高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質量和服務能力。
(四)強化安全管理。嚴格貫徹國家安全生產部署和省、市安全工作要求,落實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安全風險排查、評估、化解和管控制度,保障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有序開展。加強公共體育場館及全民健身場地設施的安全運行監管,確保場館設施開放服務符合防疫、應急、疏散和消防等要求。定期開展安全生產督查檢查,抓好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風險隱患排查整改,切實提升本質管理水平。
(五)實施績效評估。將全民健身相關指標納入高質量發展、健康泰州、文明城市、基本公共服務等監測評價指標體系。組織第三方評估和社會滿意度調查,對重點目標、重大項目的推進情況進行專項評估。對本地全民健身實施計劃落實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終期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