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來源:泰州新聞網
- 發布日期:2025-11-20 15:01
- 瀏覽次數:
11月19日,市政府新聞辦公室組織的“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第三場召開,聚焦“提升人文‘三水’”,市文廣旅局黨組書記、局長周煥祥發布相關情況,并與市商務局、市體育局、興化市及海陵區有關負責同志共同回答記者提問。
泰州,一座被淮水、海水、江水滋養的千年古城,“三水”不僅勾勒出她的靈秀肌理,更孕育了獨特的人文“三水”。
近年來,泰州堅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推動人文“三水”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強市、旅游強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取得顯著成效。
厚植文化根基
激活歷史文脈生命力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文脈是發展的根脈。泰州始終把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作為基礎性工程,讓歷史文脈在守護中延續,在創新中發展。
“推動人文‘三水’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是泰州建設文化強市、旅游強市的核心路徑,更是我們扛起文化使命、賦能城市發展的責任擔當。”周煥祥表示,泰州是座有戲的城市,紅色文化、戲曲文化、非遺文化等資源得天獨厚,必須堅持“保護第一、傳承優先”,讓歷史資源活起來。在品牌塑造上,泰州深耕特色文化資源,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化IP。圍繞“海軍誕生地”紅色品牌,構建“兩館一園”聯動格局,海軍艦艇文化公園與人民海軍誕生地舊址、紀念館相映成趣,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作為“梅郎故里、戲曲圣地”,泰州連續舉辦17屆梅蘭芳藝術節,組建專業京劇團,建成63家“泰有戲”小劇場,創排《梅蘭芳·丹桂記》《楊根思》等精品劇目,其中淮劇《潛行者》斬獲省級文華十佳劇目獎,讓戲曲藝術在活態傳承中煥發新生。
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讓歷史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泰州現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460處、非遺代表性項目384個,通過踐行“保護第一、傳承優先”理念,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新發現文物288處,興化草堰港遺址入選“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創新開展“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等活動,培育泰州木雕、興化木船等非遺特色產業集群,50余家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工坊,讓古老非遺在當代生活中煥發新生。
海陵區副區長湯榮祥表示,作為泰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主要承載地,海陵堅持“修舊如舊”,完成北山寺、筆穎樓等11處文保單位修繕。在歷史地段保護上,堅持“小尺度、漸進式”理念,倡導居民自主更新、自主修繕,創新推行“街巷共議制”,推動“被動保護”向“主動共建”轉變,讓古城肌理在保護中延續煙火氣。
強化項目支撐
拓展文旅產業新空間
項目建設是文旅高質量發展的“強引擎”。“十四五”以來,77個億元以上文旅項目落地生根,累計完成投資超250億元,轉化為鳳城河長島楓葉島的斑斕景致、姜堰暴寶莊園的親子樂趣、蜂奧智能制造工業旅游區的新奇體驗。11個省重點文旅項目、超1700萬元省級以上專項資金支持,為泰州文旅產業奠定了堅實基礎;今年10個簽約項目、3個新增省重點項目,更預示著未來的發展潛力。
區域合作的深化讓泰州文旅“朋友圈”持續擴大。泰州全面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在滬舉辦系列文旅推介活動,參展長三角文旅惠民市集等重要展會,與上海市旅游行業協會、錦江國際集團等深度合作。全年上海來泰游客人數穩居外省游客榜首位,長三角客源市場基礎堅實。
康旅融合的創新實踐則開辟了產業發展新賽道。作為全省首批唯一的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泰州成立生態康養旅游產業聯盟,評選18家市級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引導龍頭醫藥企業開發養生茶飲、藥膳膳食等特色產品,推出四季康養旅游線路。里下河農林文旅康養產業融合試點的推進,正讓“藥、醫、養、食、游”跨界融合的優勢充分彰顯。
煥新消費場景
激發文旅市場新活力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泰州不斷創新產品供給、優化消費體驗、強化品牌營銷,讓文旅市場持續升溫,讓“泰州泰美 泰想你來”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
品牌創建成果豐碩,優質文旅資源不斷涌現。興化市獲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沙溝古鎮創成國家4A級景區,烏巾蕩度假區成為省級旅游度假區。目前全市擁有44個A級旅游景區、2個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5個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興化市東羅村更是入選聯合國旅游組織世界“最佳旅游鄉村”,成為江蘇唯一獲此殊榮的鄉村,為鄉村旅游發展樹立了標桿。
消費活力的持續釋放,源于多元場景的打造。“文旅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也是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我們始終錨定‘提振消費信心、釋放消費潛力’目標,讓文旅消費既有熱度更有質感。”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楊昊珺表示,商務部門以活動為牽引,激活消費節點,今年策劃舉辦“泰享消費”系列活動100余場,國慶期間的“萬金樂市集”還登上了央視《新聞聯播》。依托“蘇超”賽事流量,推出“足球大集”“早茶吃嗨”等特色活動,布局120個大屏觀賽點,帶動商場、夜市客流量增長超40%,營業額提升25%以上。
全方位營銷矩陣讓泰州文旅影響力持續擴大。聚焦早茶、花海、會船、美食等泰州元素,統籌運營北京、上海等5個泰州旅游推廣中心,在國家、省級重點媒體開展系列宣傳,持續運營攜程、美團、同程“幸福泰州”文旅品牌館,平臺宣傳曝光超6100萬人次。同時,緊扣“蘇超”賽事優化改版“泰州文旅”抖音號、視頻號,今年以來發布短視頻1100余條,全年播放量超過10億次,抖音粉絲量從2.9萬增至40.6萬,增長量位居全省文旅抖音號首位。
興化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陳林峰介紹,興化借力“蘇超”引流,策劃“尋找蘇超‘水滸108將’”網絡互動活動,吸引260萬人參與,同時,做足“賽事+”文章,在“啤酒龍蝦嘉年華”、各大景區中開辟“第二現場”,成功點亮城市“夜經濟”;國慶期間憑借“蟹文化”和“水滸文化”的融合,“品蟹賞菊”活動賣出18萬張票,是2023年的近3倍。
深化融合創新
擘畫“十五五”發展新藍圖
站在新的發展起點,泰州錨定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部署要求,系統謀劃“十五五”文旅融合發展路徑,推動文化旅游更廣范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
放大“蘇超首冠”效應成為重要抓手。“泰州隊‘蘇超’奪冠創造了建市近30年來最具影響力的破圈爆點,為泰州帶來巨大的城市榮耀和流量關注。”周煥祥表示,泰州將推出“跟著冠軍游泰州”產品體系,設置“冠軍號”游船和冠軍主題打卡點,設計冠軍精神溯源、冠軍紅色基因、冠軍水城生態、冠軍滋味美食等精品線路,開發潮流車貼、時尚玩偶等文創產品,通過場景打造、文化體驗、流量轉化,全力書寫“蘇超奪冠”后半篇文章。市體育局副局長薛蘭梅表示,將深挖“蘇超”精神文化外延,講好本土足球故事,開發體育文化文創產品,推動“文化+體育”深度融合。
業態融合創新持續深化。泰州將拓展“文旅+百業”“百業+文旅”模式,推進文旅與農業、工業、生態、人文等領域深度融合。以溱湖灣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創建為抓手放大生態優勢,推動文物非遺與景區深度融合打造文化體驗高地,培育體育賽事、文化演藝等新業態。薛蘭梅介紹,體育部門將持續辦好“泰馬”“泰鐵”等特色賽事,把鳳城河、古街區等文化地標融入賽道,讓體育賽事成為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載體。
消費場景將更加豐富多元。立足美食、大健康、曲藝文化等資源稟賦,泰州將持續辦好品牌活動,培育“跟著賽事去旅行”“跟著微短劇去旅行”等新產品,豐富“夜泰美”夜間消費和“微周末”短途度假供給。
區域聯動協作不斷加強。泰州將推進全域文旅資源協同開發,推動大江風景、城河風情等串珠成鏈,發揮東羅村示范效應實施鄉村旅游提質行動,推進鳳城河等創建國家級品牌。湯榮祥表示,海陵將持續活化文脈資源,打造“南唐里”等文旅新地標,讓“海陵煙火氣”成為最動人的文化品牌。陳林峰介紹,興化將以4.56億元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資金為杠桿,升級鄭板橋故居等陣地,推進水滸主題實景演出,讓文化資源立體呈現。
“三水”悠悠,文脈綿延。泰州正以柔軟的匠心守護歷史,以靈動的創新擁抱未來,讓人文“三水”在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中,滋養出一座更具魅力、更有溫度、更富活力的文化旅游名城,為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三水”靈氣與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