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來源:市政府新聞辦
- 發布日期:2025-11-10 15:00
- 瀏覽次數:
時間:11月10日(星期一)下午15:00
媒體:中央、省級媒體,泰州市主要新聞媒體,以及部分網絡媒體
主持人: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盧春燕
嘉賓: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榮偉偉,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園林局副局長仲亞榮,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劍,興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蓓,姜堰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滕智東
發布會現場
盧春燕(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四屆九次全會、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部署要求,系統展示我市作為蘇超冠軍之城,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的舉措成效,經市領導同意,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決定召開“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系列發布的第二場——建設幸福水城。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美麗中國。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牽引,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增強綠色發展動能。要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積極穩妥推進和實現碳達峰,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這為我市做好 “水” 這篇文章,建設幸福水城提供了重要指引。
今天我們邀請到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榮偉偉,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園林局副局長仲亞榮,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劍,興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楊蓓,姜堰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滕智東,詳細介紹泰州在水環境治理、城市綠道建設、水利保障、區域治水實踐等方面的具體舉措、階段性成效及未來規劃。
首先,請泰州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榮偉偉,圍繞“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發布重點流域生態修復、水質提升的進展情況。
榮偉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各位媒體朋友,下午好。
感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泰州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今天很高興,有機會在“建設幸福水城”主題新聞發布會現場,與大家交流我市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保護。
泰州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水是泰州的靈魂,也是泰州的名片,更是泰州“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的重要一環。近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水環境治理與水生態保護工作,把抓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作為生態環境領域“一號工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專門作出批示,主持召開治污攻堅會議,深入一線督導檢查。制定印發《泰州市水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方案(2025-2027年)》,加快補齊治水短板。各地各部門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推動全市水環境質量實現穩中向好,39個國省考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連續三年保持100%,長江干流連續七年保持Ⅱ類,飲用水源地水質全部達標,長江泰州段水生態考核省級評估達到優秀等次,人民群眾對幸福水城的獲得感顯著提升。
一是全力推進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實體化運行健康長江泰州行動指揮中心,協同海事、交通、生態環境、應急、消防等力量,對97.8公里長江泰州段實施全天候、全方位智能監控,實現環境風險快速響應、有效處置。省委主要領導在指揮中心調研時指出:泰州健康長江探索在前面,實現了全覆蓋、網格化,而且是天空地一體。“健康長江泰州行動”先后榮獲第五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優秀應用案例、2024首屆長江大保護優秀實踐案例。實施長江干支流水質達標行動,全市85%的主要通江支流水質達到Ⅱ類,長江干流蟛蜞港斷面總磷濃度下降近30%,沿江市(區)獲得省水環境區域補償資金超1000萬元。實施化工整治、岸線清理、長江清廢等行動,實現污染較少、生態擴容,沿江生態環境發生滄桑巨變。實施十年禁漁行動,根據環境DNA三年跟蹤監測結果,我市長江段魚類總數由55種增加到63種。在靖江發現約42頭江豚棲居,其中5對“母子豚”,江豚追捕刀魚(“極危”吃“瀕危”)的罕見畫面登上了央視新聞【圖中展示的是去年9月份,靖江市長江江豚保護志愿者用無人機清晰拍攝記錄的一頭年幼江豚正在追捕刀魚的畫面。這樣的場景也充分展現了長江魚類資源顯著提升,給江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長江生物種群恢復趨勢明顯向好】。
二是扎實做好水污染防治攻堅。“十四五”以來,我們累計爭取到中央和省水污染防治資金2.81億元,支持了227個重點水污染防治工程。實施水環境質量“對標進位”、涉磷企業排查整治、工業園區水污染整治等行動,打造了泰東河等一批美麗河湖。如今,城區鳳城河成了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蘇超”期間,不少客場球迷到此乘船游玩、打卡點贊。加快工業污水處理廠建設,全市70%以上重點工業園區建成投運工業污水處理廠,新增年處理能力6100萬噸,相當于4個大縱湖的水量。加快生活污水處理提質增效,全市城市污水收集率每年提升近9個百分點、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指導各地因地制宜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全市累計873個行政村完成治理任務,昔日村民反映強烈的“臭水溝”,如今成了交口稱贊的“生態河”【圖中展示的是泰興市郭寨村“鍘刀汪”在整治前后的對比圖,可以明顯看到,整治前的河道水質發黑、水草叢生,現在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三是深入開展水生態保護與修復。扎實推進全市重點水域水生態健康調查與評估,印發我市長江流域水生態保護修復實施方案,科學謀劃天星洲、溱湖等一批“生態島”項目。靖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入選省級示范工程,興化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入選“江蘇首屆十佳濕地生態修復案例”。實施陳堡草蕩、平旺湖、得勝湖、蜈蚣湖、龍溪港等退圩還湖工程,恢復自由水面超15平方公里。全市濕地保護率達49.8%,位列全省第四。建成17個生態安全緩沖區,栽植各類水生植物面積超20公頃,每年削減污染物190噸以上。在自然生境保護較好的天星洲,我們常態化觀測記錄到鳥類83種6655只,在人口密集的城區,也能見到青頭潛鴨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這些都充分印證了我市水生態環境質量在不斷變好【圖中展示的是在高港鳳棲湖公園拍攝到的青頭潛鴨、東方白鸛、黑枕黃鸝、震旦雅雀等極度瀕危的“鳥界國寶”,越來越多對棲息地生態環境要求極高的珍稀鳥類選擇在我市落腳安家,充分說明了泰州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各位朋友,建設幸福水城、打造美麗河湖,是全體泰州人民的共同期盼。我們清醒認識到,全市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尚未補齊,水環境質量改善成效仍不穩固,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成效距離群眾期待還有差距。下一步,我們將以編制“十五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為契機,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努力讓每一條河流都能成為城鄉的靚麗風景,每一片水域都能成為百姓的幸福源泉。
盧春燕(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下面請各位記者提問,請舉手示意。提問之前請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中國網記者:近年來,我們關注到在三河綠道的葫蘆島、海棠島等節點舉辦了一系列特色活動,充分體現了“園文旅”深度融合的理念。請問,在三河綠道的建設與運營中,我們是如何統籌推進服務市民日常生活、提升城市整體品質與深化“園文旅”融合這三方面工作的?
仲亞榮(泰州市住建局黨組成員、園林局副局長):感謝您的提問。
這個問題精準把握了三河綠道建設的核心要義——即如何將生態改善、文化傳承與民生福祉、城市發展有機統一。在推進三河綠道,特別是葫蘆島、海棠島等特色節點的建設與運營中,我們始終秉持“人民城市”的理念,以服務市民為根本出發點,以提升城市品質為核心目標,以“園文旅”深度融合為戰略路徑,努力將三河綠道打造為一條集生態、文化、休閑、消費于一體的“人民福道”。我們的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維度:
一是筑牢民生根基,打造全齡友好的“生活秀帶”。三河綠道的建設,首要目標是回應市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我們堅持“功能復合化、服務精準化”理念,在線性空間內有機融入休閑憩息、運動健身、兒童游樂等多元場景,精心打造“草坪、林下、橋下、濱水、庭院”五大活力空間共享體系,通過增設人性化設施、開放共享綠地、布局運動場館,月均服務市民超10萬人次。
二是激活文化基因,塑造可感可及的“文化長廊”。城市品質的提升,離不開獨特文化氣質的彰顯。我們深入挖掘泰州的歷史文脈,通過場景化、體驗化的方式,讓文化在三河綠道上“活”起來。通過“場景再造、文化活化”的方式,在葫蘆島,以吉祥文化為主題,融合非遺元素,打造沉浸式文化體驗區;在海棠島,依托“海棠花溪”盛景,舉辦海棠文化節、“海棠詩會”等活動,實現“園為載體、文為內核、旅聚人氣”的深度融合。對20余座橋下空間的創新改造,更將“城市灰空間”蝶變為“藝術打卡地”,讓市民在日常休閑中感受城市文化魅力。
三是創新融合路徑,培育共生共榮的“活力廊道”。“園文旅”深度融合的最終目的,是實現生態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我們著力推動“園文旅”從簡單疊加向深度融合轉變,創新采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模式,在綠道沿線有機植入特色餐飲、文創零售等消費場景,吸引本地及外地游客前來打卡。這種以開放促共享、以活動聚人氣、以市場活運營的創新實踐,實現了生態效益向經濟社會效益的有效轉化。
市委書記姜冬冬在市委全會上提出“雙軸驅動、三區融合”戰略,正是依托三河綠道的生態本底。我們將系統梳理三河綠道建設與運營的成熟經驗對接融入“十五五”規劃,繼續以“水為筆、綠為墨、文為韻”,沿周山河發展帶持之以恒優化濱水空間結構與景觀風貌,持續深化“園文旅”融合,讓城市更有溫度、生活更有品質、發展更有活力,為譜寫“水城共生、人城共榮”的泰州新篇章作出更大貢獻。
新華日報記者:市委六屆十次全會指出,要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奮力開創高質量發展新局面。水利部門的各項工作可以說與建設幸福水城息息相關,請問水利部門是如何在防汛抗旱保障、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統籌利用等方面協同發力,為全市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的?
張劍(泰州市水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感謝記者朋友的提問。
泰州歷史上濱江臨海、三水交融,而今集聚大江風貌、城河風光、里下河風情,是獨具魅力的水城水鄉。市委六屆十次全會專題部署,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十一次全會又提出打造“周山河發展帶”。姜書記、萬市長多次專題調研全市水利發展、防汛抗旱、河長制等工作,體現出市委市政府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的堅強決心。作為水利人,我們既深切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擔子,也堅定了做好水文章這道必答題的信心與決心。
我們聚焦防汛抗旱,以健全的制度體系保障河湖安瀾。始終扛牢防汛天職,全省首創“長江防洪搶險1小時應急響應圈”建設,構建了較為完備的工程、調度、監測預警、應急搶險、組織指揮體系,突出抓好長江應急治理、預案修編推演、工程聯合調度、臨災應對響應、巡堤查險等重點工作,近幾年連續成功抵御了超歷史強降雨、長江長時間高水位行洪、多輪臺風侵襲、高溫干旱等極端情況,經歷了復雜風險交織疊加的多重考驗,全力守護百姓安寧、社會安定。其中,今年上半年全市遭遇持續氣象干旱,特別是1~4月降雨較常年偏少8成左右,為1961年以來同期最少,我們根據雨情、水情不斷調整聯合調度方案,最大限度調度水利工程體系,全力保障生產、生活、生態用水。
我們聚焦重點工程,以科學的項目建設暢通水網動脈。“十四五”期間,完成中小河流、灌區治理、河道整治等各類水利項目投資106億元。完成淮河流域平原洼地治理,整治生產河、宣堡港等13條中小河流,建設姜堰周山河灌區、海陵鹵西灌區等6個大中型灌區,啟動實施通南引排工程,先行建設南官河閘站;泰東河納入國家級幸福河湖建設項目,上爭中央補助資金約7000萬元;建設農村生態河道2057公里,農村生態河道覆蓋率提升至62%以上,逐步構建起“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泰州現代水網體系。
我們聚焦集約安全,以創新的路徑舉措提升資源保障。?“十四五”期間,全市總用水量穩定在50億m3左右,萬元GDP用水量及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率均超20%;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升至0.636,姜堰區深化農業水價改革、用水權改革入選全國試點;成功創成國家節水型城市,國家級節水達標縣實現全覆蓋;探索建立通南地區水資源聯合調度、統一配置體系,實現255座水利工程引水、活水、保水一體化調度配置,為泰州產業發展的主要區域提供了基礎資源要素保障,發揮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生態價值;省高質量考核指標“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連續三年位列二類地區第一等次。
我們聚焦河湖生態,以過硬的實干擔當建設幸福水城。一以貫之推進河長制工作,持之以恒抓好河湖問題、項目、責任“三個清單”落實,解決一些老百姓身邊水體黑臭、小微水體整治等難點問題,“十四五”期間,年均解決各類河湖問題1萬余個。全市累計建成幸福河湖2894條,其中省級以上幸福河湖69條,城市建成區263條河道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完成長江干流岸線項目清理整治63個,騰退岸線10.5千米。實施陳堡草蕩、龍溪港等退圩還湖工程,恢復自由水面15.5平方千米。
“十五五”期間,我局將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及二十屆歷次全會精神,緊扣市委六屆十次、十一次全會部署要求,圍繞“以水興產、以水潤城、以水彰文、人水和諧”,統籌發展與安全、建設與管理、保護與利用,努力讓安全水空間、健康水生態、優質水資源、先進水文化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泰州新實踐提供堅實水支撐。
謝謝。
興化融媒記者:興化境內河流眾多,有一萬多條河流,請問“十四五”以來興化市在“建設幸福水城”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楊蓓(興化市人民政府副市長):興化因水而生、因水而興,水是我們的血脈,更是我們的靈魂。建設“幸福水城”,是市委、市政府立足興化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其核心就是要做好“水文章”。“十四五”期間,我市聚焦水資源特色,以系統規劃引領全域布局,統籌推進“幸福水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
一是聚焦水之源,呵護水生態。水生態是“幸福水城”的基石,安全與清澈是幸福的底線。興化水域面積占全市四分之一,擁有近1.3萬條河道,20個湖泊湖蕩。我們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系統推進水生態治理與安全。一方面,注重防洪治水。興化俗稱“鍋底洼”,特殊的地貌導致這里曾經水患頻發,防汛壓力十分艱巨。近年來,興化持續加大水利防洪投入,掀開了與水共生的新篇章。全市共建成農業聯圩335個,圩堤總長3345公里,圩口閘3911座、排澇站1126座,城市防洪保護范圍近110平方公里,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另一方面,注重水環境整治。我們建立了覆蓋所有河道、湖泊的市、鄉、村三級河湖長體系,綜合運用鐵塔數字化監控管理平臺,開展多輪水環境整治專項行動。2021年以來,疏浚內河111條,完成土方170萬方。建設農村生態河道1300多公里,建成率達69%。按照“河安湖晏,水清岸綠,魚翔淺底,文昌人和”標準,建成省市縣三級幸福河湖725條,直港河、陳堡草蕩被評定為“淮河流域幸福河湖”。堅持“建管并重、城鄉統籌”,系統推進污水處理設施及管網建設。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處理率提升至60.8%,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54.56%,同步完成全市36個農村黑臭水體整治,真正讓老百姓走近水、親近水。
二是聚焦水之產,做活水經濟。興化市依托充沛的水資源,千方百計加快致富步伐,掀起一股“念水經、走水路、發水財”的熱潮,推動漁業從 “規模優勢” 向 “質量效益” 跨越。現有水產養殖面積79萬畝,是全省河蟹、青蝦、小龍蝦、銀鯽重要產區。淡水產品總產量32.86萬噸,連續35年位居全省內陸漁業縣級之首。我們以河蟹育繁推一體化作為百億級特色水產全產業鏈的主攻方向,開展“興化1號”河蟹國家良種認證,加快篩選并改造一批條件成熟的坑塘水面,推動“好塘”養“好蟹”,目前已完成高標準池塘改造618畝,規劃“十五五”期末改造2.2萬畝以上,讓更多群眾共享 “治水興漁” 的紅利。興化大閘蟹區域公共品牌價值高達313.36億元,居全國首位,帶動1.8萬戶蟹農、30萬從業者增收致富。以“四湖三蕩”為重點區域,形成大水面約10萬畝,系統推進生態漁業發展,草魚、鰱魚、鳙魚、蝦蟹等8個品種水產品獲得全國有機認證,2024年實現營收1180萬元。
三是聚焦水之樂,豐富水文化。“十水匯城”是城市的精髓,我們始終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原則,“十四五”以來,有序實施了車路河、直港河、滄浪河、海池河、興姜河等濱河景觀步道建設,布局一批特色惠民公共空間,成立了全國縣級第一所“河長制學校”,創建了全省縣級市唯一的省級水情教育基地,不斷豐富人水相依、古今交融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內涵。作為農業大市,我們以水為媒,推進農文旅融合,打響“水潤興化、如詩如畫”生態旅游品牌。“興化垛田”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和“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圍繞種風景、賣風景,原生態的垛田造就了全球最美油菜花海,培育了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萬畝荷塘、徐馬荒濕地等鄉村旅游景區,以點串線建成70公里“1號水路”,讓游客充分領略到“一路有風景、一路有故事、一路有歌聲”。圍繞陳堡草蕩、大縱湖、沙溝“十八幫”,分類開發水上運動項目,提供休閑旅游新去處。獲批全省唯一的國家級“五好兩宜”和美鄉村試點試驗項目,“花海森林”片區同步入選省級試點,創成省級宜居宜業和美鄉村80個、數量全省領先。獲批里下河國家濕地公園,東羅村入選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去年,全市共接待游客765.2萬人次,同比增長22.9%,實現旅游收入51.3億元,同比增長23.9%。
下一步,我市將繼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圍繞幸福水城建設的新期待、新圖景,打造別具一格的“泰州北大門、幸福水天堂”,讓廣大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剛才的發布內容看,泰州市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也取得實實在在效果。請問市生態環境局,圍繞做好泰州“水”文章,建設幸福水城,下一步有何計劃安排?
榮偉偉(市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感謝記者朋友提問。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十五五”時期“美麗中國建設取得新的重大進展”的目標,要求持續深入推進污染防治攻堅和生態系統優化。“十五五”時期,國家將部署開展地表水優良水體評估,即不僅考核水質類別,還要考核水生態指標【河流選取底棲動物狀況、湖庫選取綜合營養狀態,確定水體水生態環境狀況等級,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很差五個等級】。這些,都對我們“十五五”時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下一步,我們將緊密結合我市實際,認真貫徹落實好國家和省關于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部署,全力做好“水”文章。一是科學編好“一個規劃”。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高起點高標準謀劃編制《泰州市“十五五”重點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規劃為引領,系統推進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綜合治理,切實提升我市流域生態系統質量與穩定性,確保優良水體比例位居全省前列。二是切實做到“兩個并重”。堅持“污染防治攻堅”與“生態系統優化”并重,在推動地表水水質持續改善的基礎上,嚴格落實水生態保護修復措施,全面提升水生態系統保護水平。堅持“治廣大”與“護小微”并重,在治理保護好我市大江大河的同時,同步加快整治群眾房前屋后的突出水環境問題,解決好老百姓的“心頭之患”。三是緊緊聚焦“三個重點”。聚焦補齊水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加快重大支撐工程建設,切實做好各類污水收集處理,實現源頭減污增效。聚焦提升優良水體比例,做好溯源分析,“一斷面一策”制定提升方案,確保水生態持續健康向好。聚焦美麗河湖保護與建設,實施治理提升行動,力爭“十五五”末建成8條美麗河湖,打造水生態治理與保護的標桿。總之,我們將全力以赴、攻堅克難,持續深入打好碧水保衛戰,努力建設好幸福水城。
姜堰融媒記者:水是城市的靈魂,打造幸福水城對于提升城市生態品質、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增強群眾幸福感具有重要意義。2024年以來,姜堰區在幸福水城建設上,有哪些具體的舉措和成效?
滕智東(姜堰區委常委、區政府副區長):謝謝記者同志的提問。
首先感謝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姜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關心和支持。姜堰因北宋初年鹽商姜仁惠父子在此筑堰抗洪而得名,歷史上江水、海水、淮水交匯于此,可以說姜堰因水而生、因水而興、因水而美,歷經千年時光淬煉,水文化、水資源、水生態已融入城市血脈、成為城市鮮明標簽。近年來,我區聚焦“幸福水城”建設,從“服務發展、景觀打造、生態提升、效益轉化”四大維度發力,水韻姜堰的城市魅力得到不斷彰顯。一是夯實水城根基,以重點項目助力片區發展。系統推進溱湖灣特色田園鄉村示范區創建,實施大中小微水體系統治理,助力“醫、藥、食、養、游”融合發展。2024年以來,先后投入3億元實施了溱潼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等項目,有效改善了溱湖灣片區水環境,增強了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二是打造濱水景觀,用水韻畫卷扮靚城市空間。緊扣“康養名城 活力姜堰”建設目標,高標準推進城市濱水空間打造,先后實施吳舍河、單塘河整治及老通揚運河-中干河綠道景觀提升工程。其中“兩河”景觀工程以城為根、以文為脈,一期以“水舞羅塘·漫悅時光”為主題,二期以“雙水如鏡”為主題,建成十里濱水長廊,“三水之環”“蝶水攬月”等景點成為網紅打卡地,集聚城市人氣、商氣與才氣。老通揚運河健身步道入選2023年江蘇省最美跑步線路,讓市民游客盡享水岸生活之美。三是提升生態品質,以系統思維推進水環境治理。深入開展污水治理精準攻堅行動,累計完成200個小區雨污分流改造,建成污水處理提質增效達標區32.45平方公里、建成區覆蓋率近90%;高品質推進河湖建設,累計建成幸福河湖438條,建成區提前一年實現幸福河湖全覆蓋;持續加快農村生態河道建設,累計建成491.92公里,覆蓋率從2021年的37.2%提升至71.3%,提前兩年完成“十四五”目標,3個省考以上斷面水質優Ⅲ比例連續五年保持100%。四是推動融合轉化,讓生態效益惠及民生發展。積極挖掘地方特色水文化,高標準打造1個水情教育基地及14個河長制主題公園,進一步推動水旅融合發展。深入推進岸坡經濟試點工作,多措并舉實現生態保護與富民增收雙贏。以淤溪小流域為試點,創新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今年4月份完成蘇中首例、全國平原水網首單生態產品市場化交易,成功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讓幸福水城建設真正惠及群眾、助推發展。
下一步,姜堰區將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聚焦“以水興產、以水潤城、以水彰文、人水和諧”幸福水城建設目標,錨定“康養名城 活力姜堰”發展定位,以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水景觀打造為重要抓手,進一步提升城市功能品質,全力彰顯水城共融、藍綠交織、詩意田園的生態水城風貌,為全市幸福水城建設及高質量發展貢獻更多姜堰力量。
盧春燕(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提問就到這里,如果記者朋友還有其他問題,可與有關部門或相關市(區)聯系,會后進行深入采訪。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本次系列主題發布會給予的大力支持。
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