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來源:市政府新聞辦
- 發布日期:2025-11-03 10:00
- 瀏覽次數:
時間:11月3日(星期一)上午10:00
媒體:中央、省級媒體,泰州市主要新聞媒體,以及部分網絡媒體
主持人: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盧春燕
嘉賓: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江明,市發改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刁春宏,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市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李國平,靖江市委常委、副市長張佳煒,醫藥高新區黨工委委員、高港區委常委、區組織部部長、區政府副區長馮海鏞
發布會現場
盧春燕(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女士們、先生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市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
今年是“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為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江蘇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省委十四屆九次全會、市委六屆十一次全會部署要求,系統展示我市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的舉措成效,經市領導同意,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決定召開“全力做好‘產、水、文、人’四篇文章”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
今天是系列發布的第一場——打造中部支點。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這為我市做好 “產” 這篇文章,打造中部支點提供了重要指引。
今天我們邀請到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劉江明,市發改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刁春宏,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市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李國平,靖江市委常委、副市長張佳煒,醫藥高新區黨工委委員、高港區委常委、區組織部部長、區政府副區長馮海鏞,請他們向大家詳細介紹泰州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中部產業增長極過程中的具體舉措、階段性成效及未來規劃。并回答記者提問。
參加我們今天發布會的有人民日報、新華社、央廣網、中國證券報、新民晚報、澎湃新聞、新華日報、江蘇廣電、現代快報、揚子晚報、新浪江蘇等中央、省級以及各市(區)媒體單位,首屆蘇超冠軍:江蘇泰州,歡迎大家。
首先,請市工信局局長劉江明,圍繞加快構建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發布創新型產業集群和重點產業鏈培育提升情況。
劉江明(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各位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
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是省委省政府賦予泰州的使命定位,而產業是泰州擔綱全省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的根本支撐、核心所在。去年12月,市委六屆十次全會提出,致力構建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持續做大做強大健康、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兩個地標性產業,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智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代表“晨光力量”的未來產業。今年,全市新春第一會上出臺的《重點產業鏈培育提升行動方案》,明確做大做強8個創新型產業集群,重點提升13條產業鏈,培育若干個未來產業領域,著力打造“8+13+X”的產業鏈群。今年前三季度,全市“8+13+X”產業鏈群2598家規上企業完成產值5588億元,同比增長4.6%,增速高于規上工業0.5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的90.5%。
1.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包括醫藥、醫療器械兩條產業鏈。作為我市的地標產業,起步之初便肩負著省委、省政府賦予的“設立醫藥產業園、打造中國醫藥城”歷史使命,經過多年發展成績顯著。一是產業實力不斷提升。擁有全國唯一的部省共建醫藥園區,泰連錫生物醫藥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擁有3家醫藥工業百強榜企業和12家上市企業。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415.3億元,同比增長11.8%,預計全年完成產值540億元。二是細分領域特色鮮明。擁有全國唯一的新型疫苗和特異性診斷試劑產業集聚試點,疫苗產業集聚度全國最高,以碩世生物、康為世紀等為骨干的診斷試劑產業處于領先地位。三是創新生態逐步完善。建有中科院大化所、疫苗工程中心等21個專業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省級以上企業研發中心40余個,截至目前獲批投產Ⅰ類新藥8個。
2.健康食品產業集群,包括農副食品深加工及預制菜、特醫食品及功能性食品兩條產業鏈。我市健康食品規模位列全省第2位,實現了從資源優勢向產業優勢的成功轉化。一是產業涵蓋領域廣。既包括糧油加工、調味品、休閑食品等傳統領域,也涵蓋預制菜、特醫食品等新興賽道。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663億元,預計全年完成產值900億元。二是向高附加值攀升。累計獲得特醫食品注冊批件19張,穩居全省首位,雀巢健康“速熠素”為全國首款腫瘤特定全營養產品,艾蘭得是全球最大的營養品CDMO企業。三是質量品牌建設取得實效。擁有蘇薩食品“椰號”椰子水、雙魚肉脯等知名品牌,“靖江肉脯產業集群”被工信部等11個部委認定為地方特色食品產業。
3.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包括海洋工程裝備和高技術船舶兩條產業鏈。泰州是全國最大的民營造船基地和國家船舶出口基地,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三大指標穩定在全省的1/2、全國的1/5、全球的1/10左右,產業競爭力持續增強。一是產業基礎堅實完備。具備先進船舶建造能力1200萬載重噸,船配領域產品涉及船用錨鏈、甲板機械、船用電器儀表等,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698億元,同比增長21.5%,預計全年產值超900億元。二是優質企業加速領跑。擁有單項冠軍企業3家、高新技術企業70家、上市公司3家、過億元企業50家,其中揚子江船業、新時代造船兩家船企產值過百億元。三是拳頭產品競爭力提升。揚子江船業是國內首家具備建造大型LNG運輸船資質的民營船企,三福船舶的萬噸級多用途重吊船全球排名第一,亞星錨鏈的超高強度R6級系泊鏈填補國際空白。
4.汽車及零部件產業集群。汽車及零部件是泰州裝備制造業的特色板塊,也是規模增長最快的產業,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534.6億元,預計全年產值突破700億元。一是空間布局優化集聚。形成以高端裝備制造產業園為核心,高港、靖江、海陵、泰興四大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為支撐的產業發展格局。二是龍頭企業強力帶動。長城汽車泰州分公司,累計生產新能源整車近30萬輛,吸引了曼德電子、精誠工科等15家核心配套零部件項目。三是配套能力持續提升。汽車零部件產品門類約300個品種,輪轂、制動器、轉向器、齒輪等近40個品種市場占有率超過30%,擁有太平洋精鍛、罡陽股份等一批單項冠軍企業,無論是傳統的奔馳、寶馬,還是特斯拉、蔚來等造車新勢力,泰州都是重要的配套基地。
5.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產業集群。作為我市規模最大的產業集群,涵蓋電子信息、節能環保和智能裝備3條產業鏈,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1029.3億元,預計全年產值達1400億元,發展能級持續提升。電子信息產業鏈,以消費電子、集成電路、電子元器件制造為核心,匯聚了藍思精密、巨騰電子等龍頭型企業,培育了亞電科技、科化新材料等一批技術領先、發展迅猛的創新企業。智能裝備產業鏈,覆蓋工業母機、機器人與減速機、智能電網、智能測控等領域,其中先鋒精密成為國產刻蝕設備關鍵零部件供應商。節能環保產業鏈,在高效電機、制冷設備及水處理、固廢處理裝備領域形成了鮮明特色,樂金電子是LG全球最大的冰箱生產基地。
6.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集群。通過化工安全環保整治提升等行動,產業實現集約化、鏈式化發展,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924.5億元,預計全年產值超1200億元。泰興經濟開發區深耕氯氣、氫氣、乙烯、丙烯四大加工板塊,延伸發展高性能樹脂、特種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擁有乙酸乙酯、丙烯酸等23項單打冠軍產品,綜合實力連續12年進入全國化工園區前10強,2024年位列全國第三。濱江工業園區立足自身優勢打造特色中型煉化基地,以中海油氣為龍頭,做精做特石油化工產業鏈,建成國內規模較大的潤滑油生產基地。
7.金屬新材料及制品產業集群。以興化市、靖江市為主要集聚地,不斷向特色化、集聚化方向發展,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892.7億元,預計全年產值有望達到1200億元。興化高新區持續深化不銹鋼全產業鏈優勢,擁有全國最大不銹鋼原材料集散地、華東地區最大不銹鋼制品交易中心,產品涵蓋40多個系列、1萬多個品種。靖江經濟開發區充分利用32公里長江深水岸線和萬噸級碼頭的原材料貨運能力,招引落戶青山控股總投資120億元的不銹鋼深加工基地項目,形成“龍頭帶動、集群共進”態勢。
8.新能源產業集群。以光伏和鋰電為主導的新能源產業已成為我市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現出強勁的發展潛力,前三季度集群完成產值328.8億元,預計全年產值超400億元。光伏領域,基本實現產業鏈全覆蓋,以隆基、中來光電為代表的單晶光伏電池、組件產能分別達7GW、32GW。鋰電領域,電池產能達到39GWh,雙登集團在通信電池和數據中心儲能電池領域居于龍頭地位,今年實現港股上市。
在鞏固現有產業優勢的基礎上,我們前瞻布局、精準落子,緊扣科技變革與國家戰略,以“泰州產業未來化、未來產業泰州化”為路徑,加快培育合成生物、細胞和基因技術、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新型儲能、深海深地空天裝備、氫能等7個成長型未來產業,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入選省首批未來產業先行集聚發展試點。
各位媒體朋友,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出發。我們將堅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為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城市、長三角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貢獻更大力量。
盧春燕(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下面請各位記者提問,請舉手示意。提問之前請通報自己所在的新聞機構。
新華社記者:2022年11月,省委省政府出臺了《關于支持泰州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給泰州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如今省支持意見出臺已經三年,請問三年來取得了哪些成效?
刁春宏(市發改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省支持意見出臺以來,泰州集中力量、集聚資源、集成創新,全力推動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以實際行動回應省委省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是產業能級穩步提升。聚焦健康制造和健康服務雙輪驅動,2024年全市大健康產業規模實現3675億元,今年有望實現4000億元的預期目標。泰州醫藥高新區連續三年進入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十強,“泰連錫生物醫藥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新增上市一類新藥5個。
二是創新平臺加快集聚。生命健康泰州實驗室正式成立,“中國自然人群示范隊列(泰州隊列)建設研究”項目入選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項,北大醫學部(泰州)醫藥健康產業創新中心、南京醫科大學泰州醫藥產業研究院建成投用,生物醫藥中試平臺成功入選首批工信部重點培育中試平臺名單,揚子江藥業與復旦大學聯合重組的全國重點實驗室落地運營。
三是改革賦能釋放活力。建成全國首家藥監綜合體,審評核查泰州分中心先后獲154項賦權;獲批藥品進口口岸、研發用物品進口“白名單”試點。創建全省第三個出入境特殊物品風險評估基地,建成全國唯一的省級特殊醫學配方食品質檢中心,具備特醫食品全項目檢測能力。
四是項目建設扎實推進。合全藥業創新藥研發生產基地、賽德力醫藥離心機智能生產和診斷中心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加快建設,阿斯利康增資擴產,修正藥業集團華東研發制造中心項目正式開工。揚子江藥業集團等3家企業入選2024年度中國醫藥工業百強,蘇中藥業獲2023年省長質量獎,新增上市醫藥企業2家,累計上市醫藥企業達12家。
五是健康服務提質擴容。獲批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試驗區,蟬聯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樣板市,獲評江蘇省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泰州人民醫院省級區域醫療中心正式啟用,并獲國家發改委中央預算內資金支持2億元,靖江市人民醫院等4家醫院創成三級甲等綜合(中醫)醫院。健康旅游、中醫養生、體育賽事等健康服務特色逐漸顯現,文旅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持續提升。
下一步,我們將加強統籌、精準推進,持續推動大健康產業地標特征更加鮮明、發展質態不斷提優。一是進一步凝聚發展共識。集中力量做強醫藥、功能性食品、康養等核心產業,加快發展合成生物等未來產業,推動工作重心向主要領域聚焦。二是進一步強化制度供給。及時做好省支持意見總結評估,積極爭取更多資金、試點、平臺等支持,力爭更多泰州大健康元素納入省“十五五”規劃籠子。三是進一步筑牢項目支撐。深入貫徹落實“三個大抓”要求,運用好“四重”工作機制,聚焦健康制造業強支撐、健康服務業補短板兩個方面,強化產業基金運行,針對性引進一批“大而強”的產業鏈領軍企業和“小而精”的關聯配套企業,為產業發展增添強勁動能。
新民晚報記者: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公報將“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引領發展新質生產力”作專章部署,提出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等重點任務,請您介紹一下泰州是如何推動科技與產業供需對接的?
李國平(市科技局黨組成員、市生產力促進中心主任):感謝記者同志對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關心。你提的問題非常重要,抓住了我市推進科技創新工作的重點,就是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我們主要是緊扣建設產業科創強市這一主線,強化產業科創強市“雙18條”這一保障,集中體現在政策、平臺、機制、要素四個方面:
一是集成了產創融合的政策服務體系。今年6月,我們出臺了產業科創強市“雙18”條,也就是18條行動方案,18條政策措施。通過實施創新主體培優育強等六大行動,市、市(區)兩級共投入近5億元,聚焦產業創新全鏈條、企業發展全周期、創新要素全覆蓋,支持科技創新。另外,還出臺《研發機構全覆蓋計劃》,為企業提供建平臺、促研發的成長階梯,《積分評價指標體系》實現了企業創新能力的量化評價、價值變現,構筑起覆蓋全面、精準有力的政策體系。
二是布局了“1+1+N”創新平臺網絡。聚焦產業創新需求,高標準打造實驗室矩陣,生命健康泰州實驗室加快建設,建成1家國家重點實驗室、5家省重點實驗室、117家市重點實驗室。高質量運營省產研院首家分院,引進長三角醫學先進技術創新中心,落地專業研究所4家,實施重大技術創新產業化項目16個;與細分領域龍頭企業共建聯合創新中心49家。高起點布局創新平臺,建成北大醫學部泰州創新中心、中國醫藥城藥物非臨床研究中心等重大科創平臺28家,加快形成“一園區一產業一平臺”的創新格局。推動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聯動發改、工信、商務部門分類推進研發機構建設,全市重點產業鏈規上工業企業覆蓋率目前已經達到45.5%。
三是建立了高效便捷的成果轉化機制。建成并運營省技術產權交易市場泰州地方分中心,常態化發布“科技招商、產學研、科創集市”三張月歷,聚焦重點產業鏈細分領域舉辦科創集市9期,舉辦“泰智匯”產學研合作對接會120多場,開展科技招商活動87場,全市招引科創項目3400余個,其中重點科創項目169個。組建總規模10億元的市天使投資基金,截至目前,市天使投資基金完成投資交割項目16個、總投資額990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共同投資近3億元。
四是優化了內外協同的要素配置格局。對內,優化科技創新生態,強化科技金融服務和各類科技人才引培。聯合人行泰州市分行發布“科技金融白皮書”,開展科技金融“深耕”行動,累計發放“創新積分貸”2110筆、115.42億元;“蘇科貸”發放貸款391筆、18.39億元。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人才服務網絡,134名專家教授擬入選2025年江蘇省科技副總,增幅近50%。對外,全力融入沿滬寧產業創新帶,促進上海科創資源與泰州優勢產業高效對接,推動滬泰創新協作加速從“單點突破”向“系統集成”邁進。在滬新建區域離岸創新中心2家、累計7家,舉辦特色活動46場。
我要介紹的主要就是以上四個方面,懇請大家一如既往關心全市科技創新工作。
謝謝大家。
靖江融媒記者:泰州市提出要構建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江蘇高質量發展中部支點。請問靖江市作為泰州產業發展的重要板塊,如何立足自身產業基礎,在“大海新晨”體系中找準定位、發揮特色,支撐泰州中部支點建設?
張佳煒(靖江市委常委、副市長):感謝您的提問。
靖江市將緊扣“大海新晨”產業方向,以“靖江產業未來化、未來產業靖江化”為戰略牽引,加快構建以“456”鏈群為特色、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打造長江左岸產創融合示范帶和長三角先進制造業基地,為泰州市建設中部支點提供堅實的產業支撐。
一是主動轉型、做優存量。立足產業發展方向和我市制造業實際,以產品結構優化提升和人工智能融合應用為突破口,推動傳統主導產業由簡單加工向精深制造、單一產品向全鏈服務轉變,延長產業鏈、提高價值鏈。鼓勵船舶產業跳出“船殼經濟”模式,提升“兩高”船型研發建造和核心部件本土配套水平;支持汽零產業實施“柔性制造”,強化主機廠需求即時響應,提高產品設計和精準交付能力;推動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服務型制造,向儲能、無人機車船、機器人等領域拓展;支持金屬材料及制品產業拉長主導產品鏈條,搶占高端產品市場。到“十五五”末,我們全力打造1個800億級產業集群(即以船舶海工為核心的海洋經濟產業集群)、2個500億級產業集群(即機械裝備、金屬材料及制品產業集群)、1個300億級產業集群(即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
二是搶抓機遇、做大增量。搶抓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等國家戰略發展機遇,圍繞“十五五”規劃建議重點聚焦的戰新產業及未來產業,加快產業化布局、項目化推進,以龍頭企業培育帶動產業落地生根。依托先鋒精科、佳晟真空等骨干企業,引進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泛半導體企業,形成涵蓋半導體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等較為完整的產業鏈體系。以信虹生物制造產業園項目為牽引,完善“研發-小試-中試-產業化”的全鏈條體系,吸引生物醫藥及生物制造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優質項目、高端要素、創新人才來靖集聚。到“十五五”末,力爭大健康、新能源裝備、半導體及裝備等產業突破百億級,新材料、生物醫藥及生物制造、航空航天等產業突破50億級。
三是創新賦能,做強變量。以科創資源嫁接為核心,加快推進產業創新和科技創新深度融合,推動“關鍵變量”轉化出“最大增量”。一方面,精細梳理全市創新資源清單、企業技術需求清單以及科技項目庫、科技人才庫“兩單兩庫”,用好“千帆靖發”揭榜掛帥政策,多元化搭建企業技術升級需求精準對接平臺,推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每年培育“專精特新”企業20家、各類“獨角獸”及“瞪羚”企業10家。另一方面,主動融入發達地區產業鏈、創新鏈,探索實踐“離岸研發+靖江制造”“外部總裝+靖江配套”模式,主動承接發達地區先進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溢出效應。到“十五五”末,實現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各類離岸創新中心數量翻番。
中國證券報記者: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未來五年發展作出頂層設計和戰略擘畫。“十五五”時期,泰州在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方面有什么樣的思路和舉措?
劉江明(市工信局黨組書記、局長):謝謝您的提問。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通過了“十五五”規劃《建議》,為我們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新型工業化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們將把學習貫徹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大政治任務,系統謀劃泰州市“十五五”新型工業化規劃。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多次聽取規劃編制情況,召開企業和網民代表座談會,明確了規劃編制的總體思路方向。“十五五”時期,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型工業化的重要論述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講話精神,優化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致力構建以“大海新晨”為標志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著力強化產業創新能力、打造優質企業梯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設質量效益好、產業競爭力強的制造強市,打造長三角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到2030年,全市“8+13+X”重點產業鏈群產值規模超萬億,規上工業總產值超1.15萬億,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超1.25萬億,保持制造業合理比重。重點從六個方面推進:
一是持續推進先進制造業集群和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培育,瞄準化工及新材料、汽車零部件、健康食品等優勢產業,做好新一輪國家級集群創建準備,力爭實現新的突破;依托園區載體,放大特色優勢,新增省級以上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10個以上。二是持續推進鏈群規上企業研發機構全覆蓋計劃,支持企業爭創省企業技術中心、省工程研究中心、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加快市級各類企業研發機構的培育建設,力爭到2029年底實現“8+13+X”產業鏈群全覆蓋。三是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賦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到2027年,人工智能領域企業超過100家、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鏈群規上企業全部建成基礎級智能工廠。四是持續推進零碳工廠、零碳園區創建,推動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實施先進工藝迭代與全流程設備更新,支持重點外貿企業開展產品碳足跡認證,提升國際綠色競爭力。五是持續推進大企業培育躍升倍增計劃,建立專精特新企業梯度培育體系,強化分類施策、動態管理,到2030年,實現10億級大企業數量“雙倍增”,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累計超過1000家。六是持續推進“融入上海、融入蘇南”產業對接。圍繞大健康、船舶海工、汽車及零部件等重點產業,常態化開展“強鏈擴圈·合作共贏”產業鏈配套對接,嫁接上海、蘇南等地優質資源,擴大產業鏈“朋友圈”。
澎湃新聞記者:制造強區是以先進制造筑牢產業優勢、為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硬核支撐的關鍵抓手,作為全市產業高地,“十四五”以來,醫藥高新區(高港區)是如何推進制造強區建設的,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效?
馮海鏞(醫藥高新區黨工委委員、高港區委常委、區組織部部長、區政府副區長):這位記者,您好。謝謝您的提問,我是醫藥高新區馮海鏞,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
“十四五”以來,泰州醫藥高新區(高港區)緊扣市委賦予的“中國醫藥城核心區、全市高質量發展主陣地”重大使命,堅持制造強區不動搖,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新型工業化,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分別邁上百億、千億、兩千億臺階,本土培育上市企業9家,泰連錫生物醫藥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下面,我用三個關鍵詞來闡述:
第一個關鍵詞是“產業筑基”。堅持產業立區導向,加快打造具有高新區特色優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們把產業發展作為第一要務,構建以大健康產業為牽引,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石化及新材料、港口產業為重點的“1+4+N”特色產業體系,制造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全市第一,連續三年進入全國生物醫藥產業園區綜合競爭力前十強。我們把項目招引建設作為頭版頭條,聚焦強鏈補鏈延鏈,健全完善產業鏈圖譜,一手抓“頂天立地”,一手抓“鋪天蓋地”,安若維他、中慧元通、藍思精密等一批20億級、50億級、100億級重大項目落戶建設,培育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50家。我們把數實融合作為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加快實施智能化改造、數字化轉型、網絡化聯接“三大行動”,入選省級“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特色產業基地,累計建成國家5G工廠2家、國家工業互聯網試點示范項目2個、省先進級智能工廠52家。
第二個關鍵詞是“創新引領”。堅持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加快產創融合,打造產業科技創新高地。我們加快創新載體建設,深化大院大所大學合作,抓實“雙高”協同,建好上海離岸創新中心,推進生命健康泰州實驗室建設,北大醫學部泰州創新中心獲評省級概念驗證中心,泰州醫藥城生物醫藥中試平臺獲批國家級重點培育中試平臺,進一步提升創新濃度。我們加快創新主體培育,深入實施產學研協同創新提升計劃,構建全要素、全流程、全周期創新主體培育機制,累計培育省級“瞪羚”企業39家、省級潛在獨角獸企業8家。我們加快創新成果轉化,全力做好“基礎性科技創新、科技成果轉化、科技成果產業化”三篇文章,健全“離岸+靠岸+在岸”孵化體系,獲批省級成果轉化項目6項,創成省首批碳達峰碳中和科技成果轉化基地。
第三個關鍵詞是“服務賦能”。秉持“要素跟著項目走、服務圍著企業轉”的理念,著力把市場化邊界做清、法治化邊界做優、國際化邊界做寬。我們做優專業服務,堅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打造“藥品監督服務綜合體”,構建全生命周期專業化服務體系,形成了產前、產中、產后全閉環模式。我們強化政策支撐,認真落實省委省政府支持泰州大健康產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出臺工業和開放經濟“雙十條”,賦能企業培大育強。我們優化營商環境,對標國際一流水平,深化“一件事一次辦”等改革,推進市區政務服務中心一體化運行,優化項目服務“0號專班”“鐵腳板+助企護航”服務機制,構筑創新創業創造的“濕地效應”。
下一步,我們將聚焦大抓經濟這個全局的重點、大抓產業這個重點的關鍵、大抓項目這個關鍵的具體,把“作用地位不動搖、貢獻份額不減少、發展步伐不放緩、目標追求不降低”作為必須堅持的標準、必須努力的結果,堅決扛起全市高質量發展“主陣地”責任,為“打造中部支點”貢獻更多份額。
新浪網記者:近年來,泰州堅持“到泰州,泰周到”城市品牌打造,不斷優化營商環境,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支撐賦能。請問今年來,全市是如何優化營商環境,創造系列可感可及的亮點特色,來持續廣大市場主體獲得感、歸屬感的?
刁春宏(市發改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今年以來,市委、市政府持續把優化提升營商環境作為基礎性工程,緊抓不放、久久為功。圍繞大抓經濟、大抓產業、大抓項目,高位推進市領導聯系服務“四重”工作機制,組織實施“產業鏈培育”和“項目攻堅”兩大行動;錨定優化營商環境目標,先后印發實施《2025年泰州市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行動方案》《作風建設專項治理工作方案》《“到泰州,泰周到”營商環境監督護航行動方案》,全市營商環境持續改善,發展態勢向好向優。
一是全面提升政務服務。提檔升級“一企來辦·泰企通”平臺,匯聚各類惠企政策6435條,梳理免申即享政策83條。升級“政策計算器”功能,建成“市級制造強市建設專項資金”申報系統,實現項目申報全流程“線上受理、審核、兌現、反饋”,目前已有200多項專項資金通過該平臺申報。建成“高效辦成企業一件事”專區,整合企業信息變更、開辦運輸企業等15個高頻事項“一網通辦”,創新開展市領導“泰周到·我陪群眾(企業)走流程”政務服務體驗活動,共有57家企業納入活動,累計協調解決各類問題25個。
二是全面規范行政執法。市人大出臺并組織實施《關于全面提升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的決定》,以更高標準、更嚴要求推動執法隊伍建設。市級層面統籌部署涉企行政檢查“掃碼入企”,將執法部門負責人批準和“掃碼入企”作為重點,規范執法人員執法行為。強化泰州市“互聯網+監管”平臺應用,通過聯合檢查、流程歸并等措施,進一步降低檢查頻率。截至目前,掃碼錄入結果3284次,“綜合查一次”平臺并辦總數2506次,同意聯合檢查2251次,比去年同期檢查頻次壓降37%。
三是全心全意服務企業發展。高規格召開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邀請“8+13+X”產業鏈中的重點企業負責人參會,市委姜書記現場就企業提出的問題一一進行回應。依托“12345”營商環境專線強化政企溝通,升級“一企來辦?泰企通”平臺企業訴求直報模塊,創新推出“泰周到?碼上辦”訴求直通二維碼,截至目前,累計受理企業訴求954件,按時辦結率100%,滿意率100%。
四是全力破解審批堵點。印發《泰州市第三方(中介機構)服務領域行風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方案》,深化行政審批和監管領域第三方服務問題專項整治,推進涉企中介服務收費摸底排查與清理整頓。累計整治涉企亂收費中介機構31家,立案查處2件。
下一步,我們將持續聚焦經營主體關切,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擦亮‘到泰州、泰周到’城市品牌”的重要抓手,以營商環境之“優”促高質量發展之“進”,支持廣大企業心無旁騖、輕裝上陣,在泰州這片發展熱土上以恒心辦恒業,扎根泰州、深耕泰州。
盧春燕(泰州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市委講師團團長):由于時間關系,今天的提問就到這里,如果記者朋友還有其他問題,可與有關部門或相關市(區)聯系,會后進行深入采訪。最后,再次感謝各位媒體朋友對本次系列主題發布會給予的大力支持。
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