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來源:市統計局
- 發布日期:2025-08-11 09:15
- 瀏覽次數:
今年以來,泰州市聚焦“大抓經濟、大抓產業、大抓項目”戰略部署,推進產業集群發展壯大、產業鏈培育提升,政策組合效應持續釋放,穩經濟促發展效果顯現,工業經濟保持穩中有進發展態勢。但是外部環境不確定性較為突出,國內市場有效需求不足,企業預期趨于謹慎,工業經濟仍面臨較大下行壓力。
一、1-6月規上工業經濟運行態勢
(1)工業生產基本情況
1-6月,泰州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列全省第5位。泰州市列統的35個行業大類中,有22個行業增加值實現同比增長,行業增長面62.9%,其中,醫藥、船舶、化工等重點行業增加值保持兩位數增長,增速分別為16.7%、16.7%、10.0%。
(二)工業效益基本情況
1-6月,泰州市規上工業實現營業收入3607.90億元,同比增長1.9%,增幅較1-3月提升1.2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244.10億元,同比增長28.1%,增幅較1-3月提升13.6個百分點。1-6月,泰州市列統的35個行業大類中,有22個行業利潤實現同比增長,行業增長面62.9%,較1-3月擴大11.5個百分點。按累計營業收入排名前十大行業實現利潤199.21億元,同比增長35.1%,其中,農副食品、電氣、船舶等行業利潤保持較快增長,分別拉動全市規上工業利潤增速4.3個、3.4個、22.9個百分點。
二、1-6月工業經濟運行中的積極方面
(一)產業集群穩定增長
1-6月,全市“8+13+X”產業鏈群合計完成產值3712.47億元,同比增長5.5%,增速較1-3月提升0.3個百分點。從產業集群情況看,8大產業集群產值呈現“六升二降”發展格局,其中,海工裝備和高技術船舶產業集群(22.3%)、生物醫藥產業集群(9.8%)、化工及新材料產業集群(6.5%)、新一代信息技術和智能裝備產業集群(6.4%)增長勢頭較快,增速分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7.1、4.6、4.3、1.2個百分點。
(二)外資經濟彰顯活力
1-6月,泰州市規上外資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1%,高于規上工業平均水平4.5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達33.8%。泰州市規上外資工業企業產值增長面達到55.5%,其中,阿斯利康藥業(中國)有限公司、泰興合全藥業有限公司等外資醫藥企業產值同比增量超5億元,全市外資醫藥制造企業合計完成產值84.7億元,同比增長83.3%,拉動泰州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速1.0個百分點。
(三)成本壓力有所緩解
今年以來,隨著部分原材料工業品價格持續下行,工業企業成本壓力有所緩解。1-6月,泰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成本同比下降0.1%,增速低于營業收入2.0個百分點,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為83.6元,較上年同期降低1.7元。全市前十大行業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農副食品加工業成本下降較為明顯,每百元營業收入中的成本分別下降5.8元、2.9元。
三、當前工業運行需關注方面
(一)百強企業增長放緩
1-6月,泰州市百強工業企業合計完成產值2168.25億元,同比增長2.1%,增速低于全市規上工業平均水平3.1個百分點,較1-3月回落1.3個百分點;實現營業收入1900.76億元,同比下降4.2%,增速低于全市規上工業平均水平6.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173.95億元,同比增長26.0%,增速低于全市規上工業平均水平2.1個百分點。
(二)新增動能支撐不足
當前全市工業增長主要依靠船舶、化工等傳統優勢行業,新增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拉動力弱,增長點不足的短板進一步顯現。1-6月,全市300家新增規上工業企業合計完成產值90.91億元,占全部規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2%,僅拉動規上工業產值增長1.3個百分點,其中,累計產值過億元企業僅9家,戶均產值為3030.4萬元,對泰州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的貢獻較弱。
(三)企業預期趨于謹慎
從二季度規上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景氣狀況調查結果看,有30.9%的企業對三季度本行業總體運行狀況的預測是“樂觀”,較二季度回落3.4個百分點;有61.4%的企業對三季度本行業總體運行狀況的預測是“一般”,較二季度提高3.5個百分點;有7.7%的企業對下季度本行業總體運行狀況的預測是“不樂觀”,較二季度回落0.1個百分點。企業普遍反映產品需求減少、訂單不足是限制企業產能提升的主要因素,接受調查的709家企業中,有141家企業在手訂單低于正常水平,130家企業訂單較上季度減少。
四、加快工業經濟發展建議
下階段,要繼續聚焦“大抓經濟、大抓產業、大抓項目”戰略部署,統籌推動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壯大、未來產業培育,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促進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
(一)煥新升級傳統產業
持續推動傳統產業智能化改造,用好用足支持“兩新”等各項政策,鼓勵引導企業開展先進設備更新、數字化轉型,實現傳統產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二)培優做強新興產業
聚焦新能源、高技術船舶、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完善投融資、人才等配套政策,培育龍頭企業帶動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推動新興產業規模和競爭力提升。
(三)領航布局未來產業
加快布局合成生物、前沿新材料、新型儲能等賽道,創新投入機制,推動要素集聚、突破政策瓶頸,促進“產學研用”協同,加速未來產業技術突破和商業化落地。